-
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 时间:2024-11-23 11:27:48
大家好,今天Win10系统之家小编给大家分享「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收藏本站或分享给你的好友们哟~,现在开始吧!
1.大学生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欠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曾有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20.23%的人有心理障碍南方某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00年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cl-90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18%的学生有强迫倾向,34.04%学生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忧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目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了。
1、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抑郁”、“时常感到很苦恼、焦虑,学习不能进入状态”、“心理压抑、沮丧、没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逃避参与”……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强者面前自卑、懦弱而趋炎附势,在弱者面前趾高气扬而自以为是,碰到一点矛盾或挫折就心灰意冷丧失进取心,受到一点批评就萌发报复念头,偶遇一件不遂意不顺心的事就消沉低落,甚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铤而走险陡生意外的实例屡见不鲜。
2、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四年时间,每个大学生均要学习50-80本教科书,任务艰巨,而且要求很高,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经常感到“压抑”、“烦躁”、“时常苦恼、焦虑,学习不能进入状态”,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且是对素质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只会无所适从。
二、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但归根结蒂,不外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客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教育观念的因素等。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各种思潮、观念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大学生面临的正是一个情绪飞扬的世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的繁荣、商品的极大丰富,物质、金钱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价值观显现出多元的状态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想法正逐步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竞争的加剧和压力的增大,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负担剧增,心理上容易出现疲惫迷茫和困惑。
(2)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的情趣氛围和家庭的教养态度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的情趣氛围是大学生良好心理健康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于处在个性形成期的大学生的影响更具有特殊意义。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法和人格气质类型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潜移默化而非一味宠爱的、开明的而非专制的、民主平等而非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的家庭教育才能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学校环境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招生并轨、交费上学、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弹性学制、主辅修制、自主择业等改革方案的实施在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求学、择业过程中选择机会的增多,以及选择难度的增大,会使大学生产生更多的焦虑、不安、失落、无所适从。而择业过程中,人才市场的不规范更深刻地刺激着他们的心理,学生既希望参与竞争又害怕失利;既希望有更多的机遇,又担心失去原有的保障,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过量的心理压力是产生心理障碍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4)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过去曾经片面理解了人类健康的涵义,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过度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而忽略心理素质,只重视生理平衡而忽视心理稳定,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注意优化主体心理过程要素,缺乏完善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组织控制机制,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无疑是很有影响的。
2、主观因素的影响
主观因素是指自我意识、自我见解、自我经历以及自我愿望和臆想等方面的因素。
(1)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经历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过程,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得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得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易于形成大学生人格的不完整,有的学生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或自卑,或自负而不愿与他人交往,有的学生因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因一门考试的失利而紧张、焦虑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观察社会,往往会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标准,遇到符合个人意愿的事便一概排斥,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影响自己利益的事便树为敌手,甚至产生偏激思想和情绪。
(2)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的心理健康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容易左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心理上出现不良情绪,往往很难科学准确地观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比如:由于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衡量是非成败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寡,这种思想观念使其心理产生对于金钱的强烈的归属感,患得患失,惟利是图,致使心灵扭曲。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有的大学生的做事原则和做事标准就是“做了没有利益”,有利则做,无利便不做,表现出过度的惟利是图,这种思想观念导致其形成狭隘、自私的心理定势。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心理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因素,它是其它各项素质发展的心理前提与心理基础。在我国的教育中,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但是心理教育却长期被忽视,甚至存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观念。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德、智、体、美教育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而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应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应与学校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中去,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挫折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与此同时,各高等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咨询、心里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2、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一种适合高校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就必须着力培养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如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社团活动等,通过校报、广播站、闭路电视、橱窗、宣传栏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加深对网络文化研究和控制,决不让腐败没落的东西污染学生的身心,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氛围,保证学生在优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认识、升华情操、磨练意志,从而铸就他们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
2.如何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怎样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学生!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途径?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呢?这无疑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作为承担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创造良好条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它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64626563和班风上。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与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良好的校风、学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班风相对校风而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一般来讲,处在积极向上、宽松友好的班风中,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相反,就会使人感到寂寞孤独、紧张压抑,从而对学习和其他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可见,保持和发扬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强调和重视,但心理健康教育却长期被忽视,甚至存在着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观念。其实,德、智、体等教育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在德、智、体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因此,学校上下应统一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诸教育之中,并使不同岗位的人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通过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使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是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
健康的重要途径。
(4)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校内的各种传播媒介,如校刊、学生组织的交流刊物、广播、板报、橱窗等,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校内传播手段,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广泛介绍心理调节的方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唤起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自觉性。
(5)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学校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自身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
“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当前的生活与学习,还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各种心理现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都发生在大学生自己身上。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自己最为清楚在维护心理健康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修养、自我拯救也最为重要。大学生要搞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主要应做到如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只有人才具有极其复杂、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而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许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家独立自主地生活,一时间像从笼中放飞的小鸟,似乎得到了许多“自由”。但是,如果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理节律而滥用这种“自由”,或随心所欲,或负担过重,就会给自身的生理特别是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是大学新生的当务之急。
(1)学习负担要适量
新生入学后,在学习上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觉得进入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可以放松一下了,于是不思进取,虚度光阴;二是不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压力大,时时处于高焦虑状态,从而导致学习上疲于应付。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应有一定的压力,但负担不能过重。在学习上,大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能混文凭,也不可过于疲劳。
(2) 生活节奏要合理,做到有张有驰
大学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这为合理地安排生活节奏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既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学习紧张,又可广交朋友,体验到愉悦。这种稳定的积极状态,能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在能量,增强自信,使自己的生活有节奏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的适应。
(3)要学会科学用脑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要促进心理健康,就要学会科学用脑。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几乎每一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对于情感丰富而冲动的大学生来说,更应学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4.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下:
1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的综合,是人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的对新情景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对与同龄人,其智力总体水平较高,因而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的发挥了效能。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兴趣、爱好等也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 、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信心,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
(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
(3) 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和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3、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而不是顽固执拗、言行冲动、行动盲目、轻率鲁莽,或害怕困难、意志薄弱、优柔寡断。
4、人格完整
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
(1)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
(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至于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的“自我接受”。
6、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现为:
(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
(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3)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宽以待人,乐于助人;
(5)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交往动机端正。
7、适应能力强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动都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当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和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是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行为模式。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活跃,与之相适应,行为上应该表现为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生龙活虎、反应敏捷、勇于探索、勤学好问。如果出现那种所谓的“少年老成”、萎靡不振、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过于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总之,若经常严重的偏离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5.中学生如何自己维护心理健康
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心理疾病。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人际关系不良好等。中学阶段是人生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搞好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一、在学习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现阶段教育还存在很大弊端,应试教育几乎还占据教育的全部,为追求升学率,压在中学生肩上的担子还很重,每天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忙得焦头烂额,严重摧残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高低适中,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搞一刀切,按照“跳一跳”吃苹果的原理,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使忧等生能吃饱,差生也不低于饿着。
二、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性成熟
中学生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这时,处于青春的男女感情世界丰富多彩,活跃的思维使他们充满着人生最诗情画意般的幻想,但由于他们的情感生活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的理智水平比较低,常常出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甚至会因为行动上的盲目性而出现失败的后果。这种生理变化以及情感的割舍与困惑,使他们既惶恐不安,又兴奋好奇,这时如果缺乏正确的内部认识和外部引导,他们很可能产生诸如谈情说爱之类的不正常行为,甚至形成畸型性心理或偏常人格。学校应采取个别谈心、专题讲座等适当方式给中学生讲一些必要的性知识,进行性道德教育,使他们正常认识这时的“我”,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净化心灵,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美好的情操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和生活有张有弛、提高脑力活动效率,形成乐观向上。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美好的事物,热爱学习的稳定心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
如社会实践活动,使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大课堂。列宁在论述现代教育的方法特点中指出:传经教育留给我们的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实践完全脱节。因此,一个学生的成长完全局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是无法培训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心里健康道德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整个生活,就是整个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领略火热的现实生活风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使每一个学生有生机展现自己的才华,达到培养全体学生心理健康之目的。
四、开展中学生心理咨询,建立中学生心理咨询档案
开展中学生心理咨询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咨询则是直接触及人体心理,是一种个体心理诊断和治疗有效手段。其次,社会上还残存着一些丑恶现象,学生心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若能开展心理咨询,则可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增强心理预防能力。还有,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档案,有利于学校和教师积累管理经验,提高学生管理效果,当然,目前学校开展中学生心理咨询还会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例如缺少咨询人员和有关仪器、资料等等,但任何事物的开头总不是很完备的,学校可以从个别交谈、讲座、墙报等简单形式为开端开展心理咨询,然后逐步改善咨询条件,改进咨询方法。
五、协调好学校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
中学生的校园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要通过人际关系,来影响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应当作如下努力:
首先,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教师之间要团结一致,互相协作,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其次,重视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热爱和关心学生。师生之间既要保持施教与受教的关系,又要建立朋友与同志式关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得到温暖和爱护,学会尊敬长辈,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与勇气。
第三、教师要致力与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中学生渴望友谊,重视朋友,一个和睦的、奋发上进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的这种优势,引导中学生在班集体中正当交往,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倾吐欢乐和痛苦、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使学生在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关心他人的优良品格。
今天的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应该具有勇于参与竞争的良好心态。可是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弱,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而许多心理障碍与疾病都与适应能力差及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焦虑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6.如何积极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欠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曾有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20.23%的人有心理障碍南方某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00年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cl-90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18%的学生有强迫倾向,34.04%学生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忧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目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了。
1、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抑郁”、“时常感到很苦恼、焦虑,学习不能进入状态”、“心理压抑、沮丧、没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逃避参与”……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强者面前自卑、懦弱而趋炎附势,在弱者面前趾高气扬而自以为是,碰到一点矛盾或挫折就心灰意冷丧失进取心,受到一点批评就萌发报复念头,偶遇一件不遂意不顺心的事就消沉低落,甚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铤而走险陡生意外的实例屡见不鲜。
2、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四年时间,每个大学生均要学习50-80本教科书,任务艰巨,而且要求很高,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经常感到“压抑”、“烦躁”、“时常苦恼、焦虑,学习不能进入状态”,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且是对素质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只会无所适从。
二、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但归根结蒂,不外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客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教育观念的因素等。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各种思潮、观念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大学生面临的正是一个情绪飞扬的世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的繁荣、商品的极大丰富,物质、金钱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价值观显现出多元的状态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想法正逐步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竞争的加剧和压力的增大,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负担剧增,心理上容易出现疲惫迷茫和困惑。
(2)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的情趣氛围和家庭的教养态度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的情趣氛围是大学生良好心理健康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于处在个性形成期的大学生的影响更具有特殊意义。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法和人格气质类型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潜移默化而非一味宠爱的、开明的而非专制的、民主平等而非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的家庭教育才能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学校环境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招生并轨、交费上学、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弹性学制、主辅修制、自主择业等改革方案的实施在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求学、择业过程中选择机会的增多,以及选择难度的增大,会使大学生产生更多的焦虑、不安、失落、无所适从。而择业过程中,人才市场的不规范更深刻地刺激着他们的心理,学生既希望参与竞争又害怕失利;既希望有更多的机遇,又担心失去原有的保障,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过量的心理压力是产生心理障碍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4)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过去曾经片面理解了人类健康的涵义,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过度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而忽略心理素质,只重视生理平衡而忽视心理稳定,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注意优化主体心理过程要素,缺乏完善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组织控制机制,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无疑是很有影响的。
2、主观因素的影响
主观因素是指自我意识、自我见解、自我经历以及自我愿望和臆想等方面的因素。
(1)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经历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过程,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得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得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易于形成大学生人格的不完整,有的学生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或自卑,或自负而不愿与他人交往,有的学生因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因一门考试的失利而紧张、焦虑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观察社会,往往会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标准,遇到符合个人意愿的事便一概排斥,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影响自己利益的事便树为敌手,甚至产生偏激思想和情绪。
(2)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的心理健康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容易左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心理上出现不良情绪,往往很难科学准确地观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比如:由于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衡量是非成败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寡,这种思想观念使其心理产生对于金钱的强烈的归属感,患得患失,惟利是图,致使心灵扭曲。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有的大学生的做事原则和做事标准就是“做了没有利益”,有利则做,无利便不做,表现出过度的惟利是图,这种思想观念导致其形成狭隘、自私的心理定势。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心理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因素,它是其它各项素质发展的心理前提与心理基础。在我国的教育中,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但是心理教育却长期被忽视,甚至存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观念。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德、智、体、美教育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而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应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应与学校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中去,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挫折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与此同时,各高等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咨询、心里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2、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一种适合高校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就必须着力培养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如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社团活动等,通过校报、广播站、闭路电视、橱窗、宣传栏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加深对网络文化研究和控制,决不让腐败没落的东西污染学生的身心,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氛围,保证学生在优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认识、升华情操、磨练意志,从而铸就他们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全部内容,本文讲解到这里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Win10系统之家文★章,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
相关文章
-
1.大学生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
-
1.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朱自清《匆匆》,读来让我们...
-
1.淘宝宝贝标题禁用哪些关键词为了你的店铺避免被淘宝禁言,最好要看看哪些是淘宝标题禁用关键词,以免被降权处罚。关于标题禁用的关键字,统计了以下几点,跟大家一起学习(以下内容无法得到官方的证实,淘宝只会告诉你有...
-
有不少用户使用EasyBoot(EZBoot)制作系统启动盘,发现EZboot不能完美支持超过4G的单个文件。当ISO镜像中有大于4G的单个文件时,启动时会出现如下界面:
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尽可能减小GHO和WIM文件的体积,难道没有其它方法可以解决了吗?对于GHO我们都知道可以用Ghostexp设置一下分卷大小分割一下就可以了,点视图——选项,分割成两个文件,再文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