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官方MSDN原版Win10系统下载

现在位置: 首页  > 系统教程  > 系统帮助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时间:2024-06-29 23:35:54   

大家好,今天Win10系统之家小编给大家分享「地震是怎么形成的」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收藏本站或分享给你的好友们哟~,现在开始吧!

地震预警助手最新版系列软件最新版本下载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脱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发生地震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在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下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产生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地震指大地(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地震按主要成因可分为两种: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对人类的影响最大。这类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岩层脆弱的地方便会发生突然断裂和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颤动。 
地震波主要有两种传播形式: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通过能力强,所以当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这时位于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大地便开始前后左右摇晃,严重时造成房倒屋塌、土石崩落、公路变形。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倍。 
某地区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其大小同震级、震中的距离有直接关系。此外还和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在距震中距离相同的地方有时烈度相差也很大。 
地震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地球上差不多每天都有地震,平均每年发生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5万次,7级以上的大震平均不到20次。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1.大震前有何前兆? 
1. 地下水异常。 
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发浑、变味等。 
井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 
天雨水质浑, 天早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 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 有的变味道。 
2. 动物异常。 
震前一、二天,牛、马赶不进圈,乱蹦乱跳,嘶叫不止,烦燥不安,饮食减少;一些猪羊不吃食,烦燥不安,乱跑乱窜;狗狂叫不止;鸡不进窝,惊啼不止;鸭不下水;家兔乱蹦乱跳,惊恐不安;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密蜂一窝一窝地飞走;老鼠反应最灵敏,在震前一天至数天,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爬出洞外,上树;鱼惊慌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等。 
震前动物有预兆; 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拱圈; 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麻蛇早出洞; 鱼儿惊慌水面跳。 
3. 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地震有“前震一主震一余震”的规律,要注意掌握,防止 
地震前如何准备? 
要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确地震时的疏散路线 
和避震场所;清除楼道和门前的杂物;妥善处置室内易燃易爆物 
品;关闭煤气,切断电源,熄灭炉子火等;衣袋里装上家庭成员名 
单、工作单位、通讯号码等。有确切血型的要写明血型。 
地震时怎样求生? 
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此时要保持冷静, 
(1) 能撤离时,迅速有序地疏散到选定的安全地区,不要拥挤在楼梯和过道上。 
(2) 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震后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例如:在家里可躲在床或 
桌下面或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等。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边。在车间里可躲在机床下或小房间。在影剧院,在饭店可躲在椅子下。 
(3) 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难。 
(4) 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如用枕头顶在头上,用脸盆顶在头上,用书包顶在头上,用双手护住头部。

2.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您好!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最后,让我们为不幸罹难的同胞默哀,祝他们一路走好!

3.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震的术语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4.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见下表),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5.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大陆板块的运动,板块的相互推挤会造成高山平原,轻者可以没有感觉,重者也会造成断层海啸火山爆发等等。地震也会影响生态,因为地震发生的同时,端看地震的大小也获多或少会改变当地的环境,像是海拔高度以及生物的栖息条件都会不同。地震其实也是地球一种能量的释放,适度的释放能量其实是好的,但我们不能预测能量的大小;当能量(巨大)一下子释放出来的时候,造成人们伤亡,毁坏房屋,不论是树木或者动物都会毁于一旦。 
震度分级 地动加速度范围 人的感受 屋内情形 屋外情形 
0 无感 0.8gal以下 人无感觉。 
1 微震 0.8~2.5gal 人静止时可感觉微小摇晃。 
2 轻震 
2.5~8.0gal 大多数的人可感到摇晃,睡眠中的人有部分会醒来。 电灯等悬挂物有小摇晃。 静止的汽车轻轻摇晃,类似卡车经过,但历时很短。 
3 弱震 8~25gal 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摇晃,有的人会有恐惧感。 房屋震动,碗盘门窗发出声音,悬挂物摇摆。 静止的汽车明显摇动,电线略有摇晃。 
4 中震 25~80gal 有相当程度的恐惧感,部分的人会寻求躲避的地方,睡眠中的人几乎都会惊醒。 房屋摇动甚烈,底座不稳物品倾倒,较重家俱移动,可能有轻微灾害。 汽车驾驶人略微有感,电线明显摇晃,步行中的人也感到摇晃。 
5 强震 80~250gal 大多数人会感到惊吓恐慌。 部分墙壁产生裂痕,重家俱可能翻倒。 汽车驾驶人明显感觉地震,有些牌坊烟囱倾倒。 
6 烈震 250~400gal 摇晃剧烈以致站立困难。 部分建筑物受损,重家俱翻倒,门窗扭曲变形。 汽车驾驶人开车困难,出现喷沙喷泥现象。 
7 剧震 400gal以上 摇晃剧烈以致无法依意志行动。 部分建筑物受损严重或倒塌,几乎所有家俱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山崩地裂,铁轨弯曲,地下管线破坏。

6.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地震可由地震仪所测量,地震的震级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通常以“里氏地震规模”来表示;烈度则透过“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来表示,某地点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该地点地壳运动的猛烈程度,是由震动对个人、家具、房屋、地质结构等所产生的影响来断定。 在地球的表面,地震会使地面发生震动,有时则会发生地面移动。震动可能引发山泥倾泻甚或火山活动。如地震在海底发生,海床的移动甚至会引发海啸。 一般而言,地震一词可指自然现象或人为破坏所造成的地震波。人为自然地形的破坏、大量气体(尤其是沼气)迁移或提取、水库蓄水、掸龚侧夹乇蝗岔伟唱连采矿、油井注水、地下核试等;自然的火山活动、大型山崩、地下空洞塌陷、大块陨石坠落等均可引发地震。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大多数震源都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内。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千米)、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由震源竖一垂直线至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达这处,震动也最为强烈,破坏程度也最大。

以上就是关于「地震是怎么形成的」的全部内容,本文讲解到这里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Win10系统之家wwW.gHost580.net①独家②使用!』

相关文章

  •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脱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发生地震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
  • 鼻涕是怎么形成的

    鼻涕是怎么形成的

    1.鼻涕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感冒的时候流鼻涕?答:因为人的鼻孔里有一层粘膜,我们平时流的鼻涕就是他制造的。人得了感冒,细菌和病毒就会在鼻子里捣乱,引起鼻粘膜发炎,充血肿胀,就会出来许多鼻涕。再加上鼻子和眼睛之间...
  •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1.海啸是怎么形成的??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
  • 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1.冰雹是怎样产生的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